
說起古早味麵茶,那股暖呼呼、帶著堅果焦香的甜味,總是瞬間把我拉回小時候放學的巷口。夕陽西下,阿公騎著那臺老鐵馬,後座載著小攤,一聲渾厚的「麵~茶~唷~」劃破黃昏的寧靜。那熱氣蒸騰的大茶壺,老闆熟練地舀起一匙深褐色的粉末,滾水沖下去的「唰」一聲,接著是撲鼻而來、無可取代的香氣。捧在手心的小紙杯,燙得手指頭紅通通,卻捨不得放下,非得一小口一小口,把那綿密濃稠、帶著微微沙沙口感的甜滋味喝完才甘心。長大後,那些街頭小攤逐漸消失,想喝一碗道地的古早味麵茶,竟變得有點奢侈。於是,我開始自己動手,試著找回記憶中的味道。
目錄
古早味麵茶的核心靈魂,真的不在多複雜的材料,簡單到讓人驚訝,但要選得好、炒得巧,那味道才對。沒成功幾次還真搞不懂門道。
- 麵粉: 主角無疑就是麵粉。試過高筋、中筋、低筋,發現中筋麵粉最合拍(筋性適中,沖泡後濃稠度剛剛好)。坊間有店家堅持用低筋,口感會更細緻滑順些,但我個人偏好中筋那帶點口感的實在風味。
- 油脂: 豬油!拜託,一定要豬油。這是香氣爆炸的關鍵。第一次圖方便用了沙拉油,炒出來的粉怎麼聞都少了一味,就是那種…嗯,不夠「古早」的圓潤油香。豬油融化後,飄出的那股熟悉味道,嗯,就對了(記得選品質好的豬油塊自己炸,香氣差很多)。也有人用植物油,但風味層次真的差一截。
- 糖: 白砂糖是基底,負責單純的甜。但我的秘密武器是二砂糖!炒到後期才加入二砂糖,它會融化並帶出迷人的焦糖風味和色澤(有點像炒糖色),讓整鍋古早味麵茶粉的香氣更複雜、更有深度。比例上,我會用二份白砂糖搭一份二砂糖。試過純二砂糖,顏色太深焦苦味也重,不喜歡。
- 芝麻: 白芝麻、黑芝麻我都愛用。通常是炒好麵粉後才拌入,香氣才不會跑掉或被炒過頭。量不用多,一兩把就足夠提香點綴。記得買生的自己炒香,比現成熟芝麻香太多了!
- 鹽之花: 嘿,別懷疑!真的就是一小撮鹽巴(我用高階一點的鹽之花,比較好溶解)。這是畫龍點睛之筆,能完美平衡甜度,讓整體風味更立體不死甜。不加不知道,加了才發現差別超大。
古早味麵茶看似全臺做法大同小異,其實細節裡藏著南北風味的小秘密:
關鍵元素 | 北部常見風味 | 南部常見風味 | 我的偏好與心得 |
---|---|---|---|
主麵粉 | 多數使用中筋麵粉為主 | 部分店家偏好低筋麵粉 | ✓ 中筋麵粉: 口感較紮實帶點咬勁,沖泡後稠度適中穩定。低筋太細滑,少了點懷舊的「粉感」個性。 |
油脂靈魂 | ✓ 豬油絕對主流 | ✓ 豬油為主,偶有店家使用植物油 | ✓ 豬油無可取代: 沙拉油炒出來就是少了一股圓潤脂香,風味單薄許多。豬油才是記憶中的正統香氣來源! |
甜味層次 | ✓ 白砂糖為主,甜度較直接 | ✓ 更常見新增二砂糖增添焦糖風味 | ✓ 白砂糖+二砂糖混搭: 白砂糖定甜度基底,後期加入少量二砂糖炒出焦香,讓香氣更豐富有厚度! |
芝麻點綴 | ✓ 白芝麻為主 | ✓ 常見黑白芝麻混搭 | ✓ 黑白芝麻混搭: 視覺豐富,香氣也更有層次。炒熟後才拌入是重點! |
隱藏風味 | 較少強調鹽的平衡 | 部分老店會加入微量鹽巴提味 | ✓ 一小撮鹽之花: 超級關鍵!能有效平衡甜膩感,讓風味瞬間升級,鹹甜交織更耐吃。強烈推薦試試! |
這張表花了我不少時間整理詢問老師傅的心得,也經歷過幾次失敗(像是二砂糖加太早整鍋苦掉),才慢慢抓到自己最喜歡的黃金比例組合。老實說,第一次聽到要加鹽時,我也覺得怪,但試過後就回不去了!
古早味麵茶迷人的地方,就在於它有乾濕兩種吃法(甚至更多創意變化),各有擁護者。我最愛的是乾拌,那純粹的濃鬱感太迷人了!
經典乾拌法(我的最愛):
- 盛粉: 拿個小碗或杯子,舀入2-3大匙炒好的古早味麵茶粉。
- 直接開吃: 直接拿小湯匙挖著吃!感受那粉粉、沙沙的細緻顆粒在嘴裡化開,濃縮的堅果焦糖香直接在口中爆發,超級過癮。配杯熱茶超棒。記得準備水,因為真的會有點乾(笑)。
- 小提醒: 這吃法最能品嚐到麵茶粉本身的炒功和原始風味。缺點嘛...就是容易嗆到XD,吃得慢一點。
傳統沖泡法(暖手暖胃):
- 備粉: 取2-3大匙炒好的古早味麵茶粉放入碗中。
- 調糊(關鍵步驟!): 先加入「少量」的冷開水或常溫水(真的只能一點點!大概一茶匙的量)。用湯匙快速、用力地攪拌,把粉和水完全混合均勻,變成稠稠的、沒有粉粒的糊狀。這步驟絕對不能省!直接沖熱水保證結塊給你看,喝起來都是粉糰,超失敗(別問我怎麼知道...)。
- 沖入滾水: 將剛剛煮滾、還在沸騰冒大泡泡的熱水,「沖」入調好的麵茶糊中(熱水溫度不夠高也容易失敗)。一邊沖,一邊用湯匙快速攪拌均勻。
- 調整濃稠: 看著碗裡的古早味麵茶逐漸變成綿密濃稠的糊狀。喜歡稀一點就多加點熱水,喜歡濃稠掛勺就少加點。我個人偏好濃一點,喝起來比較有滿足感。
- 品嚐: 攪拌均勻後就可以喝了!小心燙口。熱騰騰的香氣直衝鼻腔,入口綿滑,帶著油潤焦香,甜中帶點若有似無的鹹,非常順口。天冷時來一碗,從喉嚨暖到胃裡。

創意吃法(偶爾換換口味):
- 麵茶冰: 挫冰上淋煉乳,再豪邁撒上一大把古早味麵茶粉!鹹甜濃香與冰涼融合,很棒的衝突感。記得粉要撒夠多才過癮。
- 麵茶湯圓/芋圓: 煮好的小湯圓或芋圓,直接丟進沖泡好的熱古早味麵茶裡,增加口感。
- 麵茶牛奶: 用熱牛奶取代熱水沖泡,奶香與麵茶香結合,更添溫潤。
自己動手炒古早味麵茶,最令人崩潰的就是火候!火太小,麵粉炒不香,一股生粉味;火太大,豬油一熱,麵粉下去瞬間就焦黑給你看。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嘗試時,信心滿滿開中火,結果不到五分鐘,廚房充滿焦味,整鍋報銷,心在滴血(那袋麵粉跟豬油錢啊)。後來學乖了,全程「小火」是鐵則!而且手絕對不能停,要像練臂力一樣持續不斷地翻炒。從麵粉下鍋到炒到理想的淺咖啡色,至少得站爐邊半小時起跳,炒到手臂發酸是家常便飯。但當你終於炒出那色澤均勻、香氣四溢的粉末,成就感也是爆棚的!聞著那滿屋子懷舊的香氣,一切辛苦都值得了。
一碗成功的古早味麵茶,關鍵真的就在那股撲鼻而來的「鑊氣」——大火快炒逼出的焦香。但說實話,現代人(包括我)家裡爐具火力常常不足,加上耐心有限,真的很難達到路邊老師傅用巨型鐵鍋、大火翻炒出來的那種極致香氣。有時候自己炒的,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點「勁道」。這點我得坦白說,真要追求極致風味,找到一家老師傅用傳統大鍋炒的店,還是比較容易得到滿足。自己做的,吃的是一份手作的溫度和懷唸的情懷。
古早味麵茶承載的,不只是味蕾的記憶,更是整個成長過程的縮影。那股溫暖醇厚的滋味,是放學後的期待,是寒流來襲的救贖,是阿公阿嬤疼惜孫兒的心意。現在,當我捧著自己沖泡的、熱氣蒸騰的古早味麵茶,看著粉末在熱水中翻滾溶解,香氣瀰漫,彷彿時光也跟著倒流。它提醒著我,最簡單的食材,用心對待,就能創造出最撫慰人心的滋味。這份從掌心傳來的溫度,是任何華麗甜點都無法取代的、專屬於臺灣人的古早情懷。
Q&A
Q1:自己炒的古早味麵茶粉可以放多久?
儲存得當的話,可以放蠻久的!關鍵是完全冷卻後再裝罐。一定要用「完全乾燥、密封性良好」的玻璃罐或食物保鮮盒裝起來,放在「陰涼避光」的地方(千萬不要放冰箱,容易受潮結塊)。這樣放個1-2個月都沒問題。每次要用時記得用乾燥的湯匙挖取,避免水氣跑進去。如果發現味道變淡或有油耗味,就別吃了。
Q2:真的不能用植物油代替豬油嗎?
嗯…技術上「可以」,植物油(如耐高溫的苦茶油、玄米油)一樣能炒。但風味真的差很多!豬油特有的脂香和圓潤感,是植物油無法複製的靈魂。用植物油炒出來的粉,香氣會比較單薄、直接,缺少了那種懷舊的深度和溫暖感。除非是素食需求,否則我強烈建議使用豬油,那才是古早味麵茶的正統風味來源。
Q3:除了熱水沖泡,還有什麼特別的吃法嗎?
當然有!可以發揮一點創意:
- 撒在冰淇淋上: 香草或牛奶冰淇淋,撒上一層麵茶粉,鹹甜濃香與冰涼超搭。
- 做甜點餡料: 麻糬、車輪餅、麵包夾心,加入麵茶粉當內餡,增添風味。
- 拌入優格或燕麥粥: 在無糖優格或煮好的燕麥粥裡拌入一匙麵茶粉,增加香氣和甜味。
- 做餅乾或司康: 在麵糰裡加入適量麵茶粉,烤出來的點心會有獨特香氣。這些變化都很有趣,不妨試試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