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,說出來不怕你笑,我第一次見到麵龜,是在阿嬤的供桌上。那時只覺得它超大一個,紅通通的,印著那個「壽」字,跟旁邊小巧的鳳梨酥、麻糬比起來,簡直像個憨厚的巨人!心裡還偷偷想:「這能吃嗎?看起來好硬喔!」誰知道後來,我這個歪嘴雞(挑食),居然會為了做出心目中完美的麵龜,在廚房裡跟一堆麵粉、砂糖「拚輸贏」,失敗到差點想把麵糰摔在牆上。
食譜:南北派系大不同,我的選擇是...
講到麵龜的食譜,根本就是開啟一本武林秘笈。問十個老師傅,可能給你十一種比例!我自己摸索後發現,關鍵在「流派」:
臺式老麵龜流派比較表
| 流派特色 | 北部流派 | 南部流派 | 個人偏好心得 |
|---|---|---|---|
| 口感 | 偏紮實 | 極度鬆軟 | 我更愛南部那種入口即化的雲朵感! |
| 甜度 | 較含蓄 | 明顯奔放 | 南部對我有時真的有點甜,糖量可以微調。 |
| 發酵風味 | 麵香樸實 | 老麵香醇濃鬱 | 老麵帶來的複雜層次實在迷人,是靈魂! |
| 常見造型 | 圓形壽桃為主 | 變化多:壽桃、魚型、龜型 | 我特別迷戀那種精緻的魚型麵龜,寓意好又討喜。 |
| 老麵使用 | 部分使用或不用 | 幾乎必備 | 老麵才是王道啊! |
我自己呢?死忠的南部流派擁護者啦!尤其鍾情「魚型」的麵龜,覺得它象徵「年年有餘」,比單純圓形更有味道(視覺上也贏)。這張表是我試做N次,吃到快變麵龜人之後的心得。一開始傻傻跟著網路上的「北部比例」做,結果成品硬到可以拿來練臂力... 後來遇到一位臺南老師傅點醒:「少年耶,冇老麵,你做的只是比較大的饅頭啦!」當頭棒喝啊!
食材:老麵、紅糖、麵粉,一個都不能馬虎!
做麵龜,材料看似簡單,但魔鬼藏在細節裡。聽我這過來人(繳過不少學費那種)細說:
- 麵粉: 別想用高筋!中筋麵粉(粉心粉)是標準配備。高筋?保證你嚼到下巴痠,做出來的麵龜會像磚頭。我試過一次,後悔莫及。
- 糖: 紅糖!紅糖!紅糖! 重要的事不只說三遍。白砂糖做出來的麵龜,顏色死白,香氣差一大截。一定要用那種帶著甘蔗香、顏色溫暖的紅砂糖(二砂)。紅糖的焦香風味和天然色素,是麵龜古早味的精髓。這點我超堅持!
- 水: 常溫水就好。冬天用微溫水(手摸不燙)幫助發酵是可以,但千萬別用熱水,會把酵母燙死喔!我曾經心急用溫熱水,結果麵團發不起來,整鍋報銷... 哭啊。
- 酵母: 乾酵母粉最方便。用量真的要精準,寧少勿多!放太多,發酵過頭會有股怪怪的酸味,麵龜吃起來也會有點空心、沒彈性。用量包裝上都會寫,照比例就對了(通常是麵粉重量的1~1.5%)。
- 🌟 靈魂角色:老麵 🌟 終於講到重點了!這就是南部麵龜好吃的終極秘密武器!老麵是什麼?就是上次做麵食留下的一小塊發酵麵糰,經過長時間培養,裡面佈滿了天然的野生酵母和乳酸菌。加入老麵的麵龜:
- 香氣爆炸: 那種深邃、複雜、天然的麵香和微酸感,是工業酵母粉完全比不上的。
- 組織超綿密: 氣孔細小均勻,口感Q軟中帶點彈性,不會軟趴趴。
- 延緩老化: 比較不會那麼快變乾變硬。(雖然麵龜通常一兩天就吃光?)
- (關鍵秘技) 老麵的用量,通常是新麵團總麵粉量的 15~30%。比例越高,酸香越明顯,但發酵時間也更難掌控(新手容易失敗)。我建議從 20% 開始嘗試。老麵要提前至少 2-4 小時,用食譜裡的一部分水和麵粉「喚醒」(餵養)它,讓它恢復活力。
- 哪裡找老麵? 厚臉皮跟做包子饅頭的親友要一小塊(我就是這樣起家的!);有些傳統市場的麵攤肯賣;或者,你也可以上網查「自養老麵」的方法,自己從零開始養!這又是另一段漫長但有趣的旅程了(而且初期失敗率...嗯,不低)。
- 其他點綴: 紅色素(傳統用紅花米,現在多用食用紅色6號或7號)、食用紅色印泥(蓋那個「壽」字或「福」字用的)。別小看這抹紅,沒有它,過年過節的麵龜就少了那份喜氣!
做法:慢工出細活,跟麵糰談戀愛
麵龜的做法,說穿了就是發酵的藝術。但每個步驟都藏著小陷阱:
- 和麵: 把除了老麵之外的所有材料(麵粉、紅糖、水、酵母)先攪拌成團。紅糖最好先用配方裡的水稍微融化,比較好拌勻。這時麵糰看起來粗糙沒關係。(重點!) 然後,把事先「喚醒」好的老麵撕成小塊加入!繼續揉!揉到「三光」:盆光、手光、麵糰光。這是最基本要求(雖然我前幾次都揉到很厭世...手超酸)。
- 揉麵: 這關超重要!臺式麵龜要鬆軟綿密,揉麵絕對不能偷懶。至少要揉 15-20 分鐘(邊揉邊懷疑人生是正常的)。目標是把麵糰揉到非常光滑、細緻,切開來看幾乎沒什麼大氣孔。有沒有揉透,直接決定成品口感!我後來學乖了,一邊揉一邊聽Podcast,時間過比較快。
- 基礎發酵(第一次發酵): 揉好的麵糰放回盆裡,蓋上濕布或保鮮膜(防止表面乾掉),放在溫暖的地方(約 28-32°C 最理想)。讓它發酵到 體積變兩倍大!手指沾粉戳下去,洞洞不會立刻回縮就是發好了。(成敗關鍵點) 這裡有個大陷阱:「時間僅供參考!」冬天可能發 2 小時,夏天可能 40 分鐘 就夠了。一定要學會「看狀態」而不是死守時間!我曾經看食譜寫「發1小時」,結果冬天室溫低,發了快3小時才到兩倍大... 那次等到快睡著。
- 排氣、分割、整型: 發好的麵糰拿出來,溫柔地按壓排掉大氣泡(太用力會把麵筋壓斷)。分割成需要的大小(依你想做多大的麵龜)。接著就是整型了!基本的圓形壽桃最簡單,稍微滾圓就好。想做魚型或龜型?這就需要點手藝了!可以搓成長橢圓,用麵塑刀或刮板壓出魚鱗紋、龜殼紋路,再用小麵糰捏出頭尾、眼睛裝飾。(手殘黨心聲) 老實說,我的造型技術還在幼兒園等級... 常常捏得四不像,朋友都笑說是「外星生物麵龜」,但自己吃嘛,開心就好!重點是麵糰要揉捏緊實,表面才會光滑好看。
- 最後發酵(第二次發酵): 整型好的麵龜生胚,間隔擺好(發酵會變大),蓋上濕布,再次發酵!這次發到生胚變成 1.5 倍大 左右,拿起來感覺輕飄飄的就對了。千萬別發過頭! 發過頭的麵龜蒸完會塌陷、皺皮,口感也會變差(我的血淚教訓...蓋濕布去追劇,回來就發過頭了)。
- 蒸製: 這是最緊張的時刻!鍋裡水滾後,把發好的麵龜生胚放進去(小心別震到它)。全程 用中大火蒸! 時間看大小,中小型的大約 15-20 分鐘。(蒸饅頭類的超級重點!) 蒸好後絕對不能馬上開蓋! 一定要 關火後悶 5 分鐘!讓鍋內溫度緩緩下降,才不會因為冷空氣突然灌入,導致麵龜表皮皺縮(變老爺爺臉),功虧一簣!這個悶的步驟,是無數失敗換來的教訓,切記切記!
- 上妝點睛: 蒸好、悶好、放涼一點的麵龜,就可以來幫它「化妝」了。用乾淨的毛筆或小刷子,沾點食用紅色色素水(稀釋過的),輕輕刷在麵龜頂部凸起的地方。最後,蓋上喜氣的紅色印章(「壽」、「福」、「囍」)。噹啷!一個傳統、膨湃、充滿祝福的麵龜就完成啦!
看著自己親手做的、紅通通胖嘟嘟的麵龜,雖然可能形狀有點歪,蓋章有點糊,但那份帶著老麵香氣的古早味,和過程中付出的心意(還有汗水),真的會讓人打從心裡笑出來。掰開來,看到裡面細緻綿密的組織,咬下去那鬆軟Q彈的口感,混著紅糖溫潤的甜香... 哇!這就是記憶裡,供桌上那份讓人敬畏又好奇的巨大甜蜜啊!原來一點都不硬,是滿滿的溫柔與澎派幸福!自己做過才知道,每一個傳統麵龜背後,都是時間與耐心的堆疊。
Q&A:麵龜疑難雜症快問快答
- Q:老麵要去哪裡生出來?沒有老麵真的做不出好吃的麵龜嗎?
A: 沒老麵也能做!用純酵母粉當然可以。但風味層次會比較單一(就是酵母發酵的味道)。老麵可以找親友要、去市場麵攤問問,或自己養(上網查「養老麵」方法)。剛開始建議先用純酵母練習成功,再挑戰加老麵。加了老麵,真的會進入另一種境界!
- Q:為什麼我的麵龜蒸出來表面坑坑疤疤又皺皮?
A: 這超常見!原因通常有:(1) 最後發酵過頭了! 切記發到1.5倍大就好。(2) 蒸好後馬上開蓋! 一定要關火後耐心悶5分鐘以上再開蓋。(3) 蒸的時候水滴到麵龜表面。 鍋蓋最好用拱形的,或包一層紗布吸水氣。
- Q:做好的麵龜吃不完,怎麼儲存最好?
A: 完全冷卻後,裝入密封袋或保鮮盒,放冷凍庫! 冷藏反而會讓澱粉老化變乾硬。要吃的時候不用退冰,直接放電鍋或蒸籠,外鍋加半杯水蒸熱(約10-15分鐘),就跟剛出爐一樣軟Q!冷凍儲存1-2個月沒問題。